那些走上绝路的孩子经历了什么?这部纪录片里,他们亲口告诉你答案

2023-08-15 14:59:13     来源 : 腾讯网

那些走上绝路的孩子经历了什么?这部纪录片里,他们亲口告诉你答案 

文 | 米粒妈

几个月前,天津的几名中学生相继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惨痛的悲剧历历在目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些孩子都是10几岁,本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年纪,却承受着来自家庭、学校、人际关系等等各方面的压力。

一位12岁的男孩留下一封遗书写到:每天我睁开眼看到的不是太阳,而是作业......

短短的一句话,道尽了孩子无尽的心酸。

而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压抑状态下,难免心理会出现问题。

米粒妈翻阅了很多书籍和纪录片资源,只想知道,这些孩子为什么能这么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不归路?

他们是否也曾挣扎过,向外界求助过?如果有,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又是什么?

可是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从孩子的角度,亲口说出的答案。

直到我看到一段访谈记录《灯火之下》。

这段访谈,是人大附中的3个同学合作完成的。

项目从前期策划开拍到后期剪辑完成,整个制作周期只有5天。(再一次感叹学霸的执行力)

短片的女主角叫纯子,拍摄的时候,她是一名高三的学生,也是一名资深的抑郁症患者。

当被问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患病的时候,她觉得,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。

一切都是缓缓变糟的。

刚开始,只是单纯的心情不好,就像所有的中学生一样,有心事、有烦恼。可慢慢的时间长了,她会为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,就纠结、难受上一两周。

至于让她心烦的原因,也是很复杂,“一开始是学业的压力比较大,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有,再加上家庭氛围也并不是很好”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,问题就逐渐产生了。

最开始,她只把糟糕的坏心情闷在心里,渐渐的,她的脾气开始变差。

有时,她甚至会因为丢了一支笔而大发脾气……

“心情不好,就是全部的生活。”

她不想去上学、不想玩手机、不想吃饭、不想喝水、不想上厕所,整个人就像被抽干了似的,没有一点儿活力。

紧接着,精神上的不适很快就投射在了身体上。

消化不良、头晕、严重的失眠,都在无时无刻地折磨着纯子。

当时的她每晚都会失眠,一直熬到凌晨四五点才会迷迷糊糊地睡着。

但睡不了多一会儿,早上六点半就要起床去学校。

到了学校,也只是像行尸走肉一般,听不进去课,就趴在桌子上半梦半醒地发呆。

晚上放学回到家,也只是换个地方发呆而已。

因为休息不足,她经常处在精神恍惚的状态。

集中不了精力,连走在路上都会经常崴脚、摔跤,最严重的时候,她过马路都不躲车,几次差点被车撞,被司机骂更是家常便饭。

“那时候脑子里会有些奇怪的想法出来,后来会仔细地思考这些想法,比如死亡......”

但那时的纯子,完全顾不得其他,她觉得自己光是努力活着,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。

偶尔不那么难受的时候,她意识到,不能再这样放任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一点点沉沦,她需要外界的帮助。

因为家庭氛围比较紧张,纯子首先想到的是求助老师。

她勇敢地对老师倾诉了心声“老师,我真的很难受,我真的活不下去了。”

可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,这是一个溺水者的求救。

老师并不理解纯子,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,他对纯子说“小姑娘花样年华,有什么活不下去的,操场跑两圈就好了。”

听着自己信任的老师给出这样的反应,纯子绝望极了。

眼泪流干的她已经不想哭了,只有绝望,整个人都空洞洞的那种绝望。

这一次失败的求救经历,却意外地激发了纯子的求生欲,她决定,独自前往医院就医。

确诊、开药,回到家。

在医院开具的一纸诊断书上,父母终于看到了女儿木讷平静的外表下,挣扎的内心。

虽然迟迟不肯相信,也仍然不是很理解女儿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,但他们还是愿意极力配合,帮助女儿走出泥淖。

父母帮纯子请了假,让她平时可以在家休息,自己学习。

但时间久了,同学之中难免有些刺耳的声音。

“他们说我就是故意不来考试,想休息、想偷懒!”“谁不难过,就你戏多”……

这些对病人的误解,让人更加窒息。

很多人都觉得,抑郁症就是“矫情”,“想开点”就会好了。

但其实,“精神疾病更多的是一个无形的较量。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,患者、医生、亲人、同事、朋友,都可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。”

每个深陷抑郁的孩子,一定都会有向身边人求助的蛛丝马迹,也许是想找人倾诉,也许是情绪低落厌学……

如果这时候能有人来拉他们一把,故事的结局一定会扭转悲剧。

米粒妈觉得,纯子虽然患上了抑郁症,但她积极自救,并且勇敢地向周围人寻求帮助,已经非常棒了。

而她的父母,也帮她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,帮助她修复自我,也是非常让人感动。

来自家人的支持,永远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。

可下面这个女孩却没有这么幸运了,同样是身患抑郁症,她的妈妈却把她的抗抑郁药物停掉,换成了维生素……

这个杭州的女孩才小升初,冷不防换了环境和学习节奏,不适应,成绩一落千丈,也产生了厌学心理。

可是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的顶尖大学,根本无法接受孩子的不优秀,于是一直对女孩实行高压管理。

在这样的压力下,女孩初三就已经出现了自杀倾向,就诊后,医生确认孩子患上了抑郁症,并且要求孩子按时服药治疗。

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明知孩子已经生病,家长却擅自停掉了孩子需要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药物,给她换成了维生素片。

原因竟然是,他们觉得孩子厌学就是“作”,是矫情,根本没什么病,还在这种情况下,依然要求孩子每天练习几个小时的钢琴。

米粒妈简直无法理解,明明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,怎么会如此固执。

他们只看到了孩子不愿学习、不想弹琴的结果,却从没有想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。

可以想象,这个女孩就在学习压力和父母压力的重击下,一点点崩溃,又怎么能够和父母倾诉自己的心事呢。

米粒妈看过一本书,叫做《不被理解的少年》。

里面有个叫做佳佳(化名)的高一男孩。

小学的时候,佳佳的成绩不错,可随着上了初中,课业难度增加,他再也不是班级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了。

而他的父母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,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骂孩子。

青春期的孩子正敏感,佳佳被骂的心里难受就躲在被窝里哭,他妈妈听见了,就过来跟他说“学习是不累的”,安慰的话一句都没有。

有时候他想跟妈妈聊一些自己的想法,得到的反馈却是:呦,你怎么会想这样的事情,这些事情跟你没有关系才对呀。

他跟爸爸更是无法交流,按他的话说就是“我爸不是那种能够听人话的人”。

佳佳得到的,几乎都是否定、挑剔和要求。

在他最难过的时候,陪伴他的不是父母的怀抱,而是一条毯子以及冷冰冰的一句“你的伤心是多余的”。

久而久之,佳佳抑郁了。

在初二那年,他吞下12粒药自杀,幸好被及时救了回来。

一般来说,孩子出现自杀行为,是要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,最起码父母得跟孩子谈谈疏导一下吧,但佳佳父母啥都没干,只当儿子闹脾气,等劲儿过去了,就恢复到从前的样子,好好学习上课了。

再后来,佳佳抑郁症更加严重,为了自救,他提出休学。

父母好像有所觉察,暂时妥协了。

具体能妥协多久,谁也不知道,因为他们还在纠结佳佳什么时候能恢复学业……

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里的数据表明,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.28%,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已经接近于成人。

都说现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一代,从小没吃过苦,吃穿用度一应都是最好的,他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。

但其实,他们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,瞬息万变的时代、繁重的学业和残酷的竞争、父母的期望、甚至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。

他们比以往需要更多的空间,去容纳那个焦虑抑郁的自己。

作为家长,少一点质疑,多一点陪伴,更多的时候,他们情绪低落时,需要的并不是我们的说教和解决方案。

尊重孩子的感受,给孩子足够的爱与温暖,让孩子拥有抵抗消极情绪的底气和力量。

更多时候,他们需要的,只是我们静静坐在身边,感受到我们的支持,仅此而已。

个人简介:@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,美国海归,海淀家长。专注学习干货、教育经验和升学。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